今年1至5月份,鹽城工業經濟穩中求進,單位GDP能耗降低,新能源利用領先全省,生態建設成效明顯,創新能力日益增強,企業增長面創近3年新高。
資料圖:工人在生產線組裝Q6500變頻發電機組。該變頻發電機組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節能環保、噪音低等優點,填補了智慧農業汽油機產業在高端變頻領域無代表產品的空白,成為智慧農業向高端產品轉變的開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鹽城市深入貫徹省黨代會精神,堅定不移地聚力創新,推進轉型發展,實現了"鹽城制造"加速跑。今年1至5月份,全市工業經濟穩中求進,單位GDP能耗降低,新能源利用領先全省,生態建設成效明顯,創新能力日益增強,企業增長面創近3年新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搶眼,實現開票銷售480億元,高于面上增速10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0%,引領全市工業經濟換擋提速。
" 我們公司開發的預抽真空多用爐、智能真空滲碳爐、活性屏等離子滲氮爐等一批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成功應用于中航、中車、國家核電、西電等國家重點工程。"近日,江蘇豐東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向建華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其中活性屏等離子滲氮爐被科技部、環保部等四部委聯合評為"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已累計為公司創造2億多元銷售收入。
江蘇豐東從成立時只有十幾人的國有企業熱處理車間發展成為國內熱處理行業的龍頭企業,正是源于對創新的堅持。向建華感慨:"這些年來,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最新的技術是永遠買不來的。要想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只有投入資金和人力,發揮后發優勢,整合各方面資源,使利益共享,持續實施開放創新。"
越來越多的企業攀高追新,為鹽城制造增添強勁引擎。去年全市新增高企148家,總數達532家,保持蘇北第一。在高企密集的鹽城高新區,今年園區企業科研投入占GDP比重達到4.1%。江蘇恒力組合機床有限公司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成功研發用于垂直尾翼與后機身對接面的精加工,獲得了C919大飛機垂尾精加工平臺的生產權。垂直尾翼加工平臺運用的多項新技術新成果,也為公司打開了航天航空領域的大門。
創新是產業邁向中高端的核心動力,也是打破成本制約、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最有效的路徑。依靠創新驅動,越來越多技術上并無先天優勢的鹽城企業,掌握了一批國內領先、國際領跑的前沿和關鍵技術。去年,全市企業發明****申請3774件,同比增長67.51%,增幅全省第一;企業發明****授權570件,同比增長88.12%,增幅全省第一。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7.4%,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33.1%。
聚力創新如何發力?必須打造出具有更強吸引力的平臺,為創新人才提供便利的事業平臺。行走在建湖昊美光電科技公司一期工程車間的參觀通道上,能感受到高端人才對產業轉型、企業升級帶來的巨大變化。公司副總經理施永興坦言,全國照明行業的技術權威李志君團隊的加盟,促使公司轉型速度加快,推動全縣節能電光源產業的發展升級。目前,該縣節能電光源產業LED的市場份額超過80%。
近年來,鹽城市"走出去"引智步伐不斷加快,通過開展"雙招雙引""515"人才計劃,集聚了更多高層次人才。截至去年底,共引進各類領軍人才689人、各類專門人才9700多人、大學生12.07萬人。鹽城建立國家級研發機構9家、省級研發機構282家、省企業院士工作站23個,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擁有數蘇北首位,搭建一批像清華大學煙氣控制國家工程實驗室這樣高層次的創新平臺和重點實驗室,先后建成國家海上風電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紡織機械、環保裝備、綠色照明、汽車零部件等18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鹽城市把產業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作為聚力創新、產業強市的重要抓手,遴選300家科技型企業重點培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30家以上;主動對接大院大所和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設",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企行動,今年新增授權****8000件以上,新創國家級研發機構1-2家、省級研發機構30家以上;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信息化嫁接,演化成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實現"老樹發芽"。
今年4月24日,鹽城市出臺了《關于推進聚力創新的十條政策意見》。10條政策意見中,5條針對企業,明確了政府部門對高企認定、****申請及授權、科技進步獎等發放多種形式的"科技紅包"獎勵,另外5條也包含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方面內容。
5月18日,第十屆海鹽文化節科技創新資源對接會在鹽舉行,大會簽約了48項產學研合作項目,將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鹽城開花結果,實現協同創新、合作共贏。6月7日-8日,市經信委、科技局、財政局、金融辦和鹽城市國稅局分別在亭湖區、鹽都區、市開發區、大豐區舉辦了4場全市制造業發展大會政策宣講活動,切實讓企業熟悉政策、掌握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增強企業政策獲得感,營造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氛圍。
鹽城市將繼續聚力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讓鹽城的企業比外地少交一些錢、少跑一趟腿、少走一道程序、少跨一道門檻;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深入開展"進萬企、解難題、促發展",創造有利于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最優生態環境,為做大做強"鹽城制造",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力支撐。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搶眼 聚力創新"鹽城制造"再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