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位于臨西縣軸承工業園區的河北誠為軸承有限公司車間里,技術人員正在對剛剛研發試用的智能小車進行功能調試。
該公司技術工程師周雪海介紹,他們研發的這種智能小車,帶有電磁、光學等自動引導裝置,不需要駕駛員即可將軸承生產過程中的鐵屑及物料進行周轉運輸,實現鐵屑箱、物料框定置定位,降低了生產成本。
周海雪說,他們還在同步進行自動檢測、數據采集分析、斷刀檢測等在數控車床自動化上的研發應用項目。隨著這些軸承生產智能數字化研發項目的投用,企業可實現全自動智能化機外檢測車加工產品實時記錄顯示檢測數據,有效控制生產穩定性。
目前,誠為軸承公司引進的60臺搭載I5智能控制系統的I5系列智能機床已全面投用。智能設備更新使企業主打的汽車軸承產品精度提高1倍、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每年可節約刀具耗材成本30多萬元。也因此,企業開發了更多高端客戶,與美國鐵姆肯、瑞典SKF、日本NSK均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年供貨量達600余萬件,占企業全部產量的70%。
“公司研發這些‘小科目’,主要是為了提升軸承智能化生產的系統性、科學性!闭\為軸承公司負責人李金貴介紹,世界領先技術水平的I5智能機床投入使用只是企業建設“智能工廠”的第一步,他們的目標是高度融合當今最前沿的德國“工業4.0”應用技術,構建起30條360度六軸關節式機器人全自動生產線,實現軸承生產集成化管理及機床設備網絡化應用。

臨西縣一家軸承企業,工作人員正在操控智能化生產設備
近年來,臨西縣積極引導、扶持企業建設以“互聯網+制造業”為主要標志的智能工廠,助推軸承產業向高端軸承制造邁進。
臨西縣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局長谷廣磊說,軸承“智能工廠”生產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程序,以I5智能機床為主體的生產設備進行組合鏈接,實現技術控制、制造生產、流程管理信息化,可全天候不間斷生產,確保產品品質一致性。
谷廣磊介紹,推行軸承“智能工廠”生產模式,每年可為企業節約用工成本30萬元,產量提高2倍以上,檢驗成本降低60%左右,產品精度可達到國內乃至國際一流水平,提高利潤超過200%。

飛龍軸承的全密封無塵智能車間
走進飛龍軸承公司投用不久的智能化全密封無塵車間,這里全然沒有傳統軸承生產車間刺耳的機床噪音、難聞的油料氣味、忙碌的工人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塵不染的生產環境、整齊劃一的數控機床,從軸承生產進料、裝配到質量檢測,統一實現了無人操作和過程實時監控。
通過技術改造,公司新增了級別更高、精度更好的P2/P4級精密主軸軸承、滾珠絲杠支撐軸承等,產品可廣泛用于精密機床、高速主軸、高端醫療設備、航天航空、儀表電機等行業,能夠完全替代進口產品。
打造智能工廠、智能車間,走智能化發展道路,臨西軸承以智能數字化為引領,打造產業高地,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
近年來,臨西縣相繼出臺“零占地技改”“科技創新獎勵十條”等優惠政策,縣財政設立500萬元年度專項資金,扶持企業建設“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推進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后續,該縣將繼續支持全縣規上軸承企業根據生產情況在機器設備上加裝機械手,提高企業智能化生產水平;支持企業通過購置I5機床及機器人實現生產設備的升級換代及產品質量和精度的提升。
目前,臨西縣誠為、宏達隆業、中達等近10家規模軸承企業“智能工廠”建設正在有序推進;億泰克、恒泰瑞欣、廣鑫等多家軸承企業“智能車間”正在進行廠房車間建設。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臨西縣將建成30個規模軸承企業智能化工廠示范項目,帶動全縣軸承企業加快數字化生產轉型。預計到“十四五”末期,該縣軸承產業年銷售收入將以超15%的速度遞增,銷售額突破280億元,為建成全國軸承制造強縣發展目標夯實基礎。
日前,由省工信廳主辦的“冀有特色”采訪團走進臨西,探訪這里的軸承產業。為破解缺少核心技術、龍頭企業和名牌支撐等發展瓶頸,近年來,該縣積極引導、扶持誠為、飛龍等多家企業建設以“互聯網+制造業”為主要標志的“智能工廠”,助推軸承產業向高端軸承制造和核心技術領域邁進。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臨西將建成30家規模軸承智能化工廠示范企業,帶動全縣軸承企業加快數字化生產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