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8日,長慶油田推廣應用注采結構調整技術5年來,已累計實施油水井補孔、轉注、分注、層系優化等措施超1萬井次,實施區的水驅儲量控制程度提高7個至10個百分點,水驅儲量動用程度提高3個至5個百分點,累計增油達50余萬噸,實現油田開發的良性循環。
注采結構調整技術有別于傳統的雙向注采開發模式,實現了從注采單井到砂體小層、從精細調整到精準調控的轉變。長慶油田低滲透儲層非均質性強,縱向上多期砂體疊置、平面上連續性差,部分油藏注采對應不完善、水驅控制和動用程度低,并且隨著油田開發的深入,產量占比達60%以上的油藏進入中高含水開發階段,地下水驅狀況愈加復雜,控制遞減難度逐年增大,急需開展注采結構綜合調整,改善油藏開發效果。
對此,長慶油田科研人員按照“五個不等于”理念,以“精細單砂體刻畫、精細完善注采對應、重構注采井網”為主線,圍繞“注、驅、采”系統工程,注重與注采單元劃分相結合、與注采策略調整相結合、與井網井型轉換相結合、與層系優化調整相結合、與油水井措施相結合“五個結合”,通過細化完善、優化升級、發展應用,創新形成了集“補、分、調、轉、驅”于一體的多層開發油藏精細注采結構調整開發模式。這已成為油田改善水驅效果、降低自然遞減率的技術利器。
姬塬油田作為長慶油田推廣注采結構調整技術的主力試驗區,通過瞄準單砂體精準開發,從刻畫方法、成果應用、效果評價、調整優化4個方向開展攻關試驗,構建小尺度精準化開發調整模式,注水調整實現了從單井精細調整到小層精準調控的轉變,2023年已完成注采結構優化調整392口井,新增見效井755口,月度平均遞減下降0.2個百分點,實施效果明顯。同時,科研人員通過總結、完善、優化、提升,構建了“模式定性、井震預測、動態驗證”為主的單砂體刻畫方法,重新認識單砂體內部構型、疊置關系、接觸模式,形成了單砂體刻畫指導體系,提升了油田精細地質研究水平。
目前,長慶油田注采結構調整技術已在9個主力油田推廣應用,完成油井轉注172口井,實施區含水上升率下降2個百分點,實現由縱向一套井網多層系開發向多套井網單層開發的轉變,實現精準單砂體注水,形成多層疊合油藏精細開發模式,實現了穩油控水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