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金屬閥門產業作為七二五所特色產業之一,依托流體與換熱裝備研制中心先進經驗積累和技術研發優勢,深耕細作、持續突破,為國防事業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卓越貢獻。其以新突破、新成果為行業注入活力,不斷攀登中國特種高端金屬閥門領域新高度,每一次引領都是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

臨危受命 從零開始
2011年12月深夜,時任第八研究室技術部部長的余巍接到總體設計單位緊急電話 —— 管路因蝶閥內漏出現海水倒灌,急需解決方案。次日,他帶領技術骨干趕赴現場對接,發現在用蝶閥選材和結構設計存在隱患;而原供貨單位技術負責人已離職,設計單位希望七二五所自籌經費盡快開展攻關,徹底解決內漏和腐蝕問題。
七二五所當即成立以黨員和技術骨干為主的攻關團隊,提出用鈦合金替代原閥門主材,并創新性重構閥門結構。通過與設計單位、船廠、行業專家多輪論證,團隊突破創新型結構設計、選材匹配等關鍵技術,首次將全新結構應用于船用鈦合金閥門。該設備當年完成樣件研制、鑒定并獲得實船供貨任務,成為七二五所首臺實船應用的船用鈦合金閥門。
余巍后來回憶,當時八室乃至七二五所在該領域技術積累薄弱,但 “客戶急需” 就是沖鋒號。這次經歷不僅為七二五所開辟了新市場,更在大家心中播下了特種金屬閥門產業的種子。
敢打敢拼 創新賦能
為掌握實際需求,團隊多次走訪設計單位、船廠,發現現有船用配套閥門存在體積大、重量重、壽命短、腐蝕泄漏等問題。2010年10月,閥門團隊以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精神為指引,成立特種金屬閥門項目組,引進4名研究生。不到兩年,研制閥門種類就從立項時的閘、截、止類,延伸至球、蝶類。
2013年在新裝備建造機遇中,面對行業對手競爭,項目組聚焦技術集成創新,攻克設計、制造、可靠性考核等關鍵難題。最終,其參與研制的閥門竟優樣機斬獲4個第一、1個第二、1個第三,同時承擔9種鈦合金閥門研制任務,獲批數千萬元經費。七二五所也因此成為該項目參研單位中樣機鑒定種類最多、時間最早、比例最高的單位,從閥門領域 “新人”一躍成為行業黑馬,開拓船用特種金屬閥門市場,實現數億元成果轉化,為后續研發奠定基礎。
立足高端 攻堅克難
為加強流體換熱專業能力建設,提高產業競爭力,2022年,在所黨委的決策下,七二五所流體與換熱裝備研制中心(七室)正式成立,特種金屬閥門團隊在新平臺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他們傳承發揚艱苦創業精神,聚焦國家需求,在多領域實現突破:船用特種閥門產品聚焦海水管路等系統,鈦合金、銅合金等特種金屬閥門技術領先,年產值連續超1億元。
石化特材閥門領域,應用從 PTA 裝置擴展至醋酸裝置,材料從鈦材延伸至雙相鋼、鋯合金,閥門類型從球閥、止回閥增至旋塞閥;攻克了低孔隙率、高結合強度納米熱噴涂涂層的耐磨技術,首獲大口徑鋯材氣動蝶閥控制國產化訂單,技術水平躋身國內細分領域第一方陣。
“莫問前程幾許,只顧風雨兼程! 低溫閥方面,團隊近兩年完成五大類 30 余臺樣機開發,攻克傳熱結構設計等多項難題,相關產品通過 DNV、LR、BV、ABS、CCS 五大船級社型式認證,為后續產業化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追求卓越、揚帆遠航
秉承“先進材料強軍報國,高端裝備服務社會”使命,流體與換熱裝備研制中心特種金屬閥門團隊帶著當年臨危受命時的拼勁、從零起步時的韌勁,在 “科學設計,高精加工,精準測試,質量第一” 的理念下扎實前行。
從首臺船用鈦合金閥門的艱難突破,到如今多項國產化技術的全面落地,每一步都印刻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足跡;從面對國外技術封鎖時的自主攻關,到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后的持續精進,每一次突破都凝聚著“勇攀高峰、永不止步”的追求。
未來,這支團隊仍將以奮斗者的姿態深耕特種金屬閥門領域,用技術創新回應國家需求,用可靠品質踐行責任擔當,在打造中國特種金屬閥門產業標桿的道路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