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本應是鐵礦石國際談判年度合約價格起始日,但國際三大礦商淡水河谷、必和必拓與力拓促使鐵礦石漲價預期從去年的40%、50%、80%、90%一路攀升到最新的100%漲幅。另一方面三大礦商極力推動鐵礦石金融化,把現有按年定價的鐵礦石合同轉為基于卸岸價格的更短期合同,向現貨定價、指數定價進一步靠攏。中國鋼企進入兩難選擇,而日本鋼企率先接受高得離譜的價格并順應了季度定價的要求,維系近30年的長協體系面臨徹底瓦解。
鐵礦石金融化的步伐越來越近,在現貨定價、指數定價的前提下,大量資金在某一時間集中涌入,鐵礦石合約成交價格必然上漲,從而拉高鐵礦石市場價格;大量資金撤離,必然會迅速拉低鐵礦石價格,這為國際資本炒家通過操縱鐵礦石價格從而實現資本收益創造了條件,鐵礦石金融泡沫也可能形成。
這一趨勢在2008年已經顯現,2008年德意志銀行推出世界上第一個以金融結算的鐵礦石掉期合約。2009年4月新加坡交易所宣布推出全球第一份鐵礦石掉期結算合同(SWAP),用于對沖鐵礦石現貨市場的價格波動風險。剛剛推出這項業務時,新交所的月度鐵礦石交易量只有16.15萬噸,而今年1月份,交易量已猛增至141.85萬噸。
鑒于交易空間的廣闊性,現在三大礦商意欲打破長協機制和力推鐵礦石金融化。而且三大礦商早已為鐵礦石金融化做好了人才準備,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的納賽爾是摩根大通旗下私募股權公司OneEquityPartners的高層;力拓集團董事長杜立石,目前還擔任勞合銀行集團非執行董事兼審計委員會主席;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首席執行官阿格內利,曾在巴西最大銀行巴西布拉德斯科銀行擔任過主席和首席執行官,當時他還擔任巴林海灣聯合銀行的董事和巴西全國投資銀行業協會的副總裁。
不僅如此,國際投行早在2003年就為全球鐵礦石金融化而排兵布陣,摩根大通、匯豐、花旗等國際金融資本在必和必拓和力拓公司持有大量股份。
此前,因為業界的擔心,必和必拓和力拓兼并沒有成功,其進一步壟斷全球鐵礦石市場的計劃破滅。如今,三大礦商的高層和占有大量股份的國際投行在重大戰略和經濟決策上相互協調一致,事實上已壟斷控制了全球鐵礦石市場,并力推鐵礦石金融化。
而且,國際投行在自身金融業務上也為全球鐵礦石金融化盛宴時刻準備著,據英國《金融時報》3月12日報道,英國巴克萊銀行正在同摩根斯坦利、高盛一起商討啟動鐵礦石衍生品交易,對鐵礦石互換交易進行現金結算。
三大礦商和國際投行的合謀主要是看中了全球鐵礦石的供需雙方的特點。全球880億美元海運鐵礦石交易,三大礦商控制了三分之二左右。鐵礦石最大買主中國采購量80%以上來自三大礦商,而且中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高,進口量大,2009年對外依存度已經接近70%,進口量已經占世界鐵礦石貿易量的75%。
全球鐵礦石供需相對集中的特點決定了操縱鐵礦石價格比操縱石油等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容易。盡管石油期貨市場仍然是投機商攫取暴利的主要場所,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不用WTI作為標桿價格,他們正嘗試在石油貿易中采用美元之外的貨幣結算等,投機炒作國際油價對國際投機商來說風險越來越大。
而炒作鐵礦石風險要小得多,中國鋼鐵企業經驗不足,中國經濟發展對鐵礦石的需求會持續增長,對外依存度還有上升趨勢。目前,國際投行投機炒作鐵礦石價格已初露鋒芒,通過國際投行追漲預測,迫使鐵礦石價格步步升高,甚至比國內樓價的漲幅還快。由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組織鐵礦石信托基金資助的瑞典原材料集團的一份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鐵礦石將過剩3億—4億噸,但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極力否認。
如果鐵礦石指數定價真正確立,對中國經濟發展將產生不利影響,美國次貸泡沫、國際油價狂飆,類似現象可能將在鐵礦石身上發生。屆時,中國民間資本將如潮水一般融入鐵礦石股市,而通過控制可大可小的鐵礦石金融泡沫,國際投行就可以如割韭菜一樣收割中國的資本財富。
不僅如此,這對于中國鋼鐵企業或將是“滅頂之災”,目前,中國鋼企參與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普遍缺乏經驗,而且還有機制束縛。假使沒有束縛,國際投行和三大礦商也可以非常輕松地進行操縱,致使中國鋼企付出更高成本。而最糟糕的情況是如果鐵礦石金融泡沫破滅,中國許多民營鋼企將會破產,國際鋼鐵巨頭勢必紛至沓來。
這種預測并不遙遠,近些年來,阿賽羅、米塔爾等鋼鐵巨頭紛紛搶灘中國,投資鋼鐵行業。雖然中國《鋼鐵產業發展政策》規定,外商投資我國鋼鐵行業原則上不允許外商控股,但是外資進入力度依然不斷加大。2007年11月,世界最大鋼鐵巨頭阿賽洛米塔爾公司斥資6.47億美元購入中國東方控股集團中國東方28%的股權,之后又“閃電”增持13億股,使其在中國東方的持股比例從28.02%升至73.13%,成功實現控股。
而且,鋼價狂飆急跌的傳導效應,會對下游的汽車、家電、房地產、工程機械、機床、五金等行業的成本影響巨大。因此,在鐵礦石金融化的道路上,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鐵礦石的討價權,鋼鐵行業將面臨挑戰,中國經濟也會經受考驗。
破除或應對國際鐵礦石金融化步伐應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國家除了提高談判能力外,還應支持相關國內金融機構研究中國的價格指數模式,并研究相應的對沖機制,為企業化解風險。如果實行指數定價,中方也要堅持在中國設立指數交易場所,采用中方制作的價格指數。